首页 国内 军事 科技 体育 财经 房产 汽车 历史 健康

军事

旗下栏目:

心电感应歌词到底是什么原因?

发布时间:2023-01-31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作者:admin 人气:

  2023年多地明确上涨养老金!四类人将会多涨,希望有你在其中 2023年多地明确上涨养老金!四类人将占优势、多涨钱,希望有你在其中,值得关注

  2023年已经拉开帷幕,许多退休人员都在关心今年养老金会不会上调,抱持怀疑态度的人现在可以吃下定心丸了,因为职工养老金“十九连涨”基本是确定了,有多个省市近期已经官宣,传来了好消息!首先要说明的是,总共有5个地区公开确定了相关事宜,但是我们知道每年养老金上调都是31个省份一起开展的,因此这5个地区相当于释放出了强烈的积极信号,依据公开信息整理如下表:

  由此可见,2023年养老金保持上调几无悬念,现在只是时间早晚问题,不出意外的话在五一前预计就会迎来总体的调整通知,再加上现在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各行各业经济稳步复苏、形势向好,因此大家都可以吃下定心丸,那么哪4类人在今年的调整中能够占优势、多涨钱呢?下面这4类人有福了,希望有你或者你的家人在其中。

  (1)在特定时间节点前参加工作、并拥有视同缴费年限的人。这类人在各地方案的挂钩调整部分,会占优势多涨钱,众所周知,我国是1992年10月左右建立了社保制度,而国有企业的固定工在此时间之前的工作时间,以及被招为合同制工人的城镇户籍知青上山下乡期间的时间,按规定可以认定视同缴费年限。

  然后还有复退军人,在2011年7月1日《军人保险法》实施以前,需要安置工作军人的军龄,还有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在2014年10月养老保险制度并轨改革、建立个人缴费账户以前的工作年限。因为当年有试点,因此情况比较复杂,不过在这几个时间节点之前有参加工作的人,都是有机会认定视同缴费年限的,由于这段时间里,很多人其实个人没有实际缴费,在收入扣除缴费的成本后,相比制度实施后才参保的人,收益更高。

  比如我们看到某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拥有35年缴费年限、其中包含了8年实际缴费和27年视同缴费年限,因此在与缴费年限挂钩的部分,就能占优势多涨钱了。

  因为我们看到每年养老金与缴费年限和视同缴费年限挂钩之时,主要有两种调整模式:一是按年进档,每缴费一年、对应增加一定金额比如1元;二是划分区间,缴费年限越长的区间,涨钱金额越高,后者更加突出了对长缴费人员的激励,然而不管按照哪种模式调整,同等条件下,都是综合缴费年限越长的人,享受的涨钱金额越多。我们接着看。

  (2)养老金本身基数水平较高的人。我们看到2022年除了北京在挂钩调整部分使用定额挂钩上涨的模式“提低限高”,其他所有的省份都有在挂钩调整部分使用百分比,而且还都有提高这个百分比比例的趋势,这就意味着养老金较高的人在这一部分“做乘法”、能够涨钱更多。

  什么人养老金基数水平高呢?比如我们看到退休的教师、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大型国企、央企的管理人员以及技术人员等等,这些群体养老金相对偏高,比如7000×2%=140元,2000×2%=40元,这部分挂钩金额直接拉开了100元差距。不过这样可以激励灵活就业人员和各位在职职工长缴费、多缴费,不至于弃保。下面,重点来了。

  (3)养老保险“平均缴费指数”偏高的人。我们知道,养老保险缴费指数从0.6~3.0划分为若干档次,即使同样是工龄30年,按照3.0缴费和0.6缴费,不仅养老金个人账户的储存额有天壤之别,而且向养老金统筹账户的贡献程度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看到平均缴费指数偏高的人,往往核算出来第1个月的养老金就高,然后每年挂钩调整也能占优势,因此不断的“滚雪球”、每年都会占优势多涨钱。

  (4)达到本省市“高龄”退休老人认定标准的人。按照最近三年养老金调整政策的延续性,如果你在2022年12月31号前满了70周岁,那么恭喜你,你基本能符合高龄倾斜的相关要求,最近这些年各地不约而同的都将70岁作为高龄退休人员的认定门槛标准,给予额外倾斜多涨钱——这就明显了与新退休或者缴费年限少的人员拉开差距了,这也体现了对于他们的关爱。

  而且有些地方会对于上一年度年满特定岁数的退休人员额外多涨钱,比如山东去年就是针对上年期间恰好年满70、75、80岁的企业退休人员每月额外多涨290元、190元和360元,企业一次性补缴参保人员分别增加70元、60元和120元,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分别增加20元、80元和80元,十分给力。

  而且最近这几年河南、北京的高龄倾斜年龄门槛更低、65岁就可以算高龄,浙江女性退休人员65岁也算,然后上海去年对于上年期间恰好年满特定年龄65岁的男士、满60岁的女士每月额外多涨150元,依据政策的延续性,高龄退休人员今年也会多涨钱。

  对此,你怎么看呢?其中有你吗?欢迎评论、点赞、随手关注我,这里是全网更多人爱看的社保解说号 @社保大课堂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