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军事 科技 体育 财经 房产 汽车 历史 健康

科技

旗下栏目:

贾家庄传奇:一个写满奋斗故事的村庄

发布时间:2019-09-03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作者:admin 人气:

  挺括的行道树、笔直的大马路、高档的四星级花园酒店、装满历史的展览馆、废旧砖窑改造的生态园、聚集各地小吃的特色商业街、水泥厂改造而成的贾樟柯电影艺术中心和种子影院、民国建筑风格的“作家村”……这里是山西省汾阳市的贾家庄村,一个不算大的村庄。贾家庄村总面积4.2平方公里,居民800多户,近3000口人,确实不算太大。但是提到汾阳市贾家庄村,名声却不小。

  从上世纪50年代山西省第一任省委书记陶鲁笳开始,一任又一任,一级又一级的领导们都视察、走访过贾家庄村。

  郭沫若、马烽、谌容、乔羽……老一辈作家都曾在这里留下生活的痕迹,并与这座村子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进入21世纪,更是有贾樟柯将这里当做自己的大本营,不断将故乡的风貌展现在镜头里,并把贾樟柯国际艺术中心建在了这座村庄里,不断开展各种艺术活动,将贾家庄、将汾阳市展现给世界舞台。

  这座村庄到底有怎样的魔力,让人们对它投以如此多的关注。在改革开放40年之际,山西晚报记者走进贾家庄村进行了探访。

  9月中旬,山西晚报记者在贾家庄村的村史展览馆里看到了当年村民居住环境的场景再现,低矮破烂的房屋,破衣烂衫的村民,最糟糕的是建在盐碱滩上的村庄,土地没有产量,生活没有来源,日子苦不堪言,于是有了“有女不嫁贾家庄,嫁到贾家庄受恓惶”的民谣。

  这个在当地穷得出名的村庄,从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了能量爆发,发誓要摘掉穷帽子,改变旧村子。搞起了互助组,用100把镢头开始刨穷根。从互助组、合作化到人民公社,开始一路飘红,从山西农业战线的先进单位,到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

  在苦难中靠着集体主义精神斩断穷根的村庄,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真正的走向了共同富裕。

  邢利民是贾家庄村改革开放40年中最重要的“领头雁”,贾家庄村原村党支部书记,作为一个43年来在贾家庄领导岗位上工作的老党员,他又是如何评价贾家庄的这40年呢?

  1950年出生的邢利民,从小就看着爹妈早起晚睡,扛着镢头,推着小车去种地,还带着他参加合作社的会议,大家为了集体利益出谋划策,甚至还有吵架拍桌子的场面,不管是啥,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大家,这些都给了他深刻的记忆。1976年8月,26岁的邢利民当上了贾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开始在全村发扬老一辈人艰苦奋斗、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

  1979年,贾家庄粮食总产量达到176万公斤,比1976年提高46%;多种经营收入53万元,社员人均收入比1976年增加了三分之一。当年冬天,贾家庄被评为“全国农业先进集体”,受到国务院嘉奖,邢利民代表贾家庄光荣出席了在北京隆重召开的全国农业战线先进单位表彰大会。改革大潮席卷而来。1982年,汾阳318个村就有312个把土地全部放下去,全县只剩下了贾家庄等6个村没有下放。

  不到30岁的邢利民,遭遇了从来没有遇到的压力。贾家庄走了30多年发展集体经济的路子,靠着集体主义精神让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该怎么改?

  在这个问题上,邢利民没有急躁,观察思考了一年,派出三支队伍出去搞调查,自己则直奔省城找著名作家马烽商量。“咱当干部的,做什么事都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千万不能一刀切,或者切一刀……”马烽的话给了邢利民主心骨,他知道该怎么办了。

  回到村里,连续三天三夜的大讨论之后,贾家庄人达成了共识:贾家庄要改要放,一窝蜂作业的生产方式要改,集体统得过死的权力要放;改、放不赶风头,不追时髦,从本村实际出发,坚持集体经济为主,共同富裕的方向不能改,集体大中型生产资料和固定资产不能放。于是,贾家庄村实现了有别于其它村的“三田到户、一集中、五统一”的经营管理办法。

  具体做法是:“三田到户”是指每人2分自留地,1分饲料地,6分口粮地,按人计算,承包到户,由农户自主经营。“一集中”是指责任田2148亩,连片集中,按劳动力能力承包。“五统一”是指集体统一机耕、统一调种、统一排灌、统一植保、统一收打。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水利、农机、机电部门则由村委统一管理,实行专业承包、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贾家庄村实行了一场有别于其他村庄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起初,并不被看好的这样一个不彻底的做法,在几年之后便得到了各方称赞和认可,更是给贾家庄未来三四十年的发展打下了最为坚实可靠的基础。“集体没有土地,啥都办不成。”邢利民的心里,家就是集体,集体就是家。“不保存集体经济,就发展壮大不了,向心力、凝聚力就不存在。”

责任编辑:admin